輕車滑過馬亨亨大道,眼睛餘光飄過好像路邊有人在曬白被單。
但是怎麼直挺挺不見布面飄飄?
定睛一看,唉呀,曬麵條!
在這個機械掛帥的年代還有人曬麵條?!
馬亨亨大道與博愛路岔口附近「春安」製麵小工廠,
第二代卓老闆半自傲半謙虛的說他老爸那一代還用手撐麵條呢!
現在他用機器切麵條,但還是延用古風,以自然風乾的方法乾燥麵條。
好像曬衣架的特製麵架,似魚骨般向兩旁伸出,
一束一束的麵條整齊的掛上去,麵尾端纏繞在架子上固定。
馬亨亨大道上人車稀少,初春鮮涼的輕風吹拂過麵條束把的間隙,
Mmmmm, 好香!站在麵架旁我貪婪的呼吸著空氣,那充滿麵粉香的氣味!
心想,台東如此好山好水好風光吹拂乾燥出來的麵條,
煮吃起來肯定爽口!
煮麵,可是我下廚的第一課呢!
回憶裡,應該是十四歲那年的暑假,母親正分不開身屋前家裡的小生意,
要身為長女的我煮麵條當中餐,
她口頭輕鬆的交代做法:
爆香蔥花,炒肉絲,加水燒滾下麵條,放青菜。。。。。
記得家裡燒柴的大灶旁,自己幾乎是發抖的手忙著鍋裡,
還要眼顧著灶下燒火,已經想不起來如何完成它的,但那是信心的開始。
有一天,當兵的叔叔休假來家裡玩,爸媽不在家,
我居然也敢下廚煮一鍋絲瓜麵待客,叔叔讚美,弟妹也說好吃。
學會煮麵後,不用上學的星期假日,就常自告奮勇煮麵給全家吃,
受到稱許,不免顧盼自得。
婚後主中饋,想當然耳,也以為星期日是吃麵日,
信心滿滿煮了一鍋端上桌,卻換來婆婆撇嘴的不高興。
農家出身的老人家總認為吃飯才是正餐,吃麵是點心,哪能飽肚子?
真應了唐人王建的一首詩:
……… 未諳姑食性,先遣小姑嘗
果真碰了一鼻子灰。
也一直等她老人家駕鶴歸西後,我才恢復假日煮麵吃麵的快樂時光,
卻也因行年漸長無福消受那擔仔麵、牛肉麵碗公上的ㄧ層油脂,
又名「傻瓜麵」的烏醋拌麵就成為舍下餐桌上常見的美味了。
為了伺候這碗拌麵,逛街購物最愛買麵碗,
近日在亞居氣質美店買的ㄧ只碗。倒三角形的身形,
放入ㄧ團精心調製的拌麵,素淨清香適合靜夜塡腹。
材料:
麵條ㄧ把(乾麵、濕麵、粗麵、細麵均可),蔥ㄧ枝(沒有也無所謂)
調味料:
豬油或橄欖油兩大匙、烏醋(又名烏酢)三大匙、醬油兩大匙
做法:
1. 水燒開,放入麵條煮熟。
2. 蔥切碎,放入碗內,加入所有調味料調勻,再將麵條撈出,
放入碗內,拌勻即可食用。
烏醋是這碗麵畫龍點睛的關鍵,下手要極巧,有它調味,香而不膩。
平日買ㄧ袋麵條放在冰箱,三五分鐘就有ㄧ碗拌麵可以當點心宵夜,
也可以代替米飯當做主食,煎條魚、炒個菜、弄個湯就可以對付ㄧ餐,
香港人說的:豐儉由人。
↑ ( 那界˙海煮的醋麵, 用南瓜排盤。
來自風乾麵條的彈牙口感不知如何形容啊!
煮麵小秘訣分享:
1. 煮麵前要將捲成ㄧ坨的麵條在案板上挑鬆,也就是給麵條鬆筋,
馬殺雞一下啦。
大鍋煮滾水,水面要寬,水要大滾才可下麵條,
用長筷挑開鍋中的麵條,水再滾後,添ㄧ杯冷水讓水重新滾過,
可以讓麵條更彈牙。
2. 撈起ㄧ根麵條查看,約略有二成的不透明就要用大漏勺撈起來,
因為麵條在肉湯裡還會繼續熟爛。
炒麵更要注意它的生熟度,如果等到麵條全部透明再撈起,
那吃到嘴裡鐵定過爛,像吃ㄧ鍋漿糊了。
煮麵以前一定要洗切準備好所需要的肉絲、青菜、調味料等等麵碼,
碗公大盤也要排隊在旁等待,因為煮上ㄧ鍋麵條必須好生伺候,
否則手忙腳亂顧此失彼,必將失去把麵條撈起的最佳契機。
欣賞路邊這ㄧ竿子麵條, 卻已經記不起來自己煮第一碗麵的滋味了。